“禮菊、禮菊……”深夜半夢半醒中,馮禮菊仿佛聽到公公的呼喊,立即從床上坐了起來,準備起身去隔壁房子照顧重病的公公。
“你干什么?”文明山一把抓住妻子的胳膊,“阿爸已經‘走’了,你趕快安心睡吧!”聽到丈夫的聲音,馮禮菊才從睡夢中完全清醒過來。3個月前,重病多年的公公安心離開了這個世界,但多年的照顧習慣讓馮禮菊依然沒有完全適應過來,在恍惚中條件反射般一次又一次想去照顧老人。
在萬寧市后安鎮曲沖村,57歲的農村婦女馮禮菊在十年時間里全年無休地照顧因病臥床的公公婆婆,直到兩位老人先后去世。如今,身患重病的大哥又成了馮禮菊照顧的重中之重,她用十年堅守和孝順仁愛的信念,詮釋了人間的親情大愛。
不眠之夜
十年悉心照料維護公婆晚年尊嚴
“我們農村人很少佩服別人,但妻子對老人無微不至的照顧確實讓我很感動,更讓我這個當兒子的感覺很慚愧。”想起曾經的一幕幕經歷,文明山忍不住向妻子豎起了大拇指。
2020年的一天,長期臥病在床的公公文冬春又一次大小便失禁,丈夫文明山剛回到家,妻子馮禮菊喊他一起幫忙清理。“一走進父親的房間,一股刺鼻的臭味撲面而來。”文明山當場打起了退堂鼓,但想到照顧生病的父親是當兒子天經地義的義務,他強忍著生理上的難受,幫助妻子一起給老人收拾。但僅僅幾分鐘后,他忍不住跑出門吐了起來。馮禮菊卻習以為常,面不改色換了好多盆水幫公公擦拭干凈,墊上厚厚的紙張,又進進出出把房間收拾干凈,讓房間通風散氣后才從容離開。
這一次親身經歷讓文明山至今記憶猶新,也深深理解了妻子的艱辛和不易,“只有不到一米五的身高,沒想到她那么瘦小的身體,能迸發出這么大的能量,十年如一日地把爸媽照顧得這么好,她自己卻沒睡過一個好覺。”
事情要從2011年那個夏天說起,80多歲的婆婆文亞鑾身體一直都不好,患有哮喘,病重時需要住院治療,過一陣子,婆婆病重就臥床不起了,丈夫又要去田間干活養家糊口,丈夫的其他兄弟姐妹各自有家庭分居在外,照顧婆婆的重擔就壓在馮禮菊一個人的肩上。2年后,在婆婆病逝后沒幾個月,公公文冬春不小心摔倒骨折,從此也只能臥病在床了。
為了方便收拾,村里很多子女都會給因病臥床的老人穿尿不濕,可在馮禮菊家里, 2位老人臥床時不用尿不濕卻是墊厚紙,“這就苦了禮菊了,她每天都要幫老人擦洗、收拾屋子無數遍。”提起這件事,二姐文榮菊十分感慨。
原來公公婆婆一開始都不喜歡穿尿不濕覺得難受,就故意撕開尿不濕扔掉,排泄物也弄得床上一片狼藉。馮禮菊心疼老人,她就想了一個辦法,在老人身下墊了厚紙張,并叮囑老人“如果大小便了可以喊我”。
如此,老人感到舒服了,但馮禮菊就需要經常收拾,老人一不注意,容易弄臟了床和衣服。那段時間,白天在給老人喂飯后,馮禮菊隨后和丈夫去地里干活,但一小時左右,又趕回村里查看公公婆婆的情況,給老人喂水或是收拾,村民們經常一天里看到她無數次匆匆往返的身影。
鄰居八旬老人馮錦在村里散步時,偶爾會走到文冬春的屋里和他閑聊兩句,讓她吃驚的是,一間長期臥病在床的老人所住的屋子,竟沒有一絲異味,這些年文冬春甚至也沒長過褥瘡,“后來一問才知道他媳婦禮菊每天都給他的屋子和床擦洗,給他擦洗好幾次,照顧得特別好。”
那十年里,每天凌晨4點多,馮禮菊就起床了,做好一家人的飯菜。老人吃的肉粥,單獨用一個爐灶來煮。干農活,操持家務,照顧老人,每每忙碌到晚上十一點才能上床睡覺,此時的她精疲力盡,沾床就睡。
可夜晚,馮禮菊睡得也不安穩。她所住的地方,就在公公所住房屋的隔壁,“我爸雖然年齡大了,但他的喊聲真的中氣十足,鄰居們都能聽到。”馮禮菊笑著回憶道。一聽到公公喊她,馮禮菊立即驚醒,夜深人靜時分,她匆匆地跑到隔壁屋子,“我渴了”“我尿了難受”“我餓了,想喝咖啡”……老人的要求各式各樣,馮禮菊打起精神,幫老人收拾好之后,又給老人沖喜歡喝的咖啡,等老人安心睡下,她才能放心躺下休息。
婆婆臥床2年、公公臥床8年,這10年來,馮禮菊晚上能睡一個安穩覺都是奢侈,身體也從挺拔變得佝僂。
脾氣溫和
好言好語對待公婆兩次淚別老人
“我也是為人兒媳的,講心里話以前自家老人生病時也曾朝我發過火,我也忍不住回了兩句,但是禮菊真的是一個沒脾氣的人,被罵了也不生氣,還把家里3位病人照顧得那么好。”村民何海燕等多位村民談起馮禮菊,真心覺得很敬佩。
其實照顧小孩難,照顧癱在床上的老人更是難上加難,常年臥病在床,老人有時也難免會控制不住發脾氣。有一次公公心情不好忍不住說了馮禮菊兩句,看她也不回答,還給他喂飯,越說越氣,他就故意把飯吐出來,望著一床的飯和臟了的衣服,馮禮菊十分無奈,她又默默給老人換洗衣服擦干凈了,“公公躺久了,有點脾氣是正常的,我們作為子女的,不和病人計較。”
馮禮菊給公公做過地瓜飯,但是老人不肯吃,她又琢磨著,給老人做他喜歡吃的魚,把魚刺挑出來,給老人端到床前??粗眿D忙前忙后越加消瘦,文冬春其實內心很不好受。
有時文冬春猶如困獸般煩躁,真的不想拖累孩子了,他曾忍不住朝馮禮菊大喊“你給我一點藥,讓我早點死吧”,這次馮禮菊沒有再沉默,她輕輕回了一句“要不您給我一點藥,讓我去死”,一向悶葫蘆一樣打不還嘴罵不還口的媳婦,頂了自己一句,文冬春反而笑了,郁氣也煙消云散,不禁也說了一句“你這媳婦是真的好”。
“我爸就喜歡喊她去幫忙,不喜歡叫我們,可能也是因為她很細心脾氣也好。我有時回家看我爸,給他買一些龍眼,他第一時間想的就是拿給禮菊先吃,其實老人心里也是心疼禮菊,覺得自己拖累了她。”二姐文榮菊覺得正是因為禮菊照顧這么好,爸媽才能安享晚年。
10年來,馮禮菊一直是笑著照顧老人,從不當著老人的面說一聲苦,可兩次送別老人時,她最終還是哭了。在婆婆臨終前住院的那個月,馮禮菊一直陪伴在身邊照顧,“我給她喂水,她喝不下去,針水也打不進去了,讓我帶她回家。”在那間老屋里,馮禮菊給婆婆擦洗干凈后,給婆婆換上了早已備好的新衣服。“阿儂呀,不要怕。”婆婆閉眼前,艱難地拍了拍馮禮菊的手,“媽,我不怕。”強忍著悲痛,最后馮禮菊和其他家人一起送走了婆婆。
而公公走的幾天前,平時能吃一碗飯的他,只能吃下半碗飯,馮禮菊十分擔憂,一晚上都要起來數次去看看公公。有一天晚上,公公終于吃了一碗飯,馮禮菊還挺高興的。“我爸臨終前的晚上,她不放心,那天十一點去看我爸,十二點又去看我爸,直到凌晨兩點多,聽到我爸喊她,說肚子餓想喝咖啡,禮菊趕緊跑過去給他沖了一杯咖啡。”文明山回憶道。
“我快不行了,為難你了,嫁到我們家。這么多年,一直陪著我們,也不發火。”臨終前,老人斷斷續續地說,還搖了搖手,邊說邊流下了淚水。馮禮菊悲痛交加,踉踉蹌蹌地跑去隔壁通知丈夫和其他親人。
喝了咖啡之后,文冬春在凌晨三點就安心離開了,享年93歲。
以身作則
子女接力傳遞孝老愛親
馮禮菊育有三個孩子,女兒已出嫁,大兒子也已成家,兩個兒子和父母住在一起,有時也給母親搭把手。“我們自小看著母親照顧爺爺奶奶,同時也照顧大伯,母親常跟我們說,是人都會老,都會有走不動的那一天,我們是他們的親人,更要照顧好老人。”馮禮菊的兒子文萬運說,如果母親沒空,他和弟弟就幫忙給爺爺送飯,打掃衛生。
走入馮禮菊公公婆婆所住的老屋,只見屋頂幾根房梁上仍放著一張閑置的病床,這是馮禮菊一家商量好之后,在去年年初讓兒子在網上給老人買的。因為擔心爺爺滾下床,文萬運就幫忙買了帶護欄的可調整病床,他覺得床上的中空設計還方便老人排泄,那樣爺爺會覺得舒服一點。
照顧公婆理所應當,可還帶著兒女一起幫忙照顧生病的大哥,馮禮菊一家的舉動,再次成為村里的美談。
文明山的大哥文榮山今年67歲,因年輕時觸電受傷哮喘病越發加重,一直都干不了重活,他是一名特困戶,無妻無子,馮禮菊見大哥無經濟來源,便叫上大哥一同吃飯,這一吃就是十幾年。以前身體好的時候,文榮山還能自理,但是從去年起,文榮山的哮喘病越加嚴重,呼吸困難,講兩句話都要氣喘不已,洗衣掃地都沒力氣干了,病重時往往需要住院治療半個月,馮禮菊又主動把照顧文榮山衣食住行的活都攬了過來。
“母親這樣照顧家里三位病人,這么多年也在悄悄影響我們。”文萬運覺得,母親就是他們的榜樣。
在大伯去縣城醫院住院期間,母親還要照顧爺爺分身乏術,文萬運和弟弟就主動提出輪流幫忙送飯,照顧大伯。每到冬天,文榮山感到十分冷容易病發睡不了覺,他只能一直坐著才能喘口氣,“看到我哥這樣,孩子們也很難受,他們就在網上給他買了一個制氧機和電熱風扇,這樣起碼暖和一點,大哥能一邊吸氧能睡一個安穩覺,還給他買了一些營養麥片,那樣大哥肚子餓了也能沖來喝。”文榮菊每次回家探望父母,看到患病的父母和大哥身上的衣服干干凈凈,家里更是被收拾得井井有條,她都十分感激。
2021年中下旬,通過政府的危房改造政策,文榮山住進了新房,但是他的病越發加重,離不開制氧機。每一天,到了中午吃飯時間,馮禮菊如往常一樣,端起兩個不銹鋼大碗,裝上滿滿的肉、炒豆角等飯菜,端到文榮山的床前,接著就幫忙收拾。
“我想給她一點錢做生活費,她不肯收,說都是一家人不要計較。”文榮山看著正在一旁忙著收拾屋子的弟妹,他十分動容地表示“這些年正是有弟弟和弟妹一家人的照顧,我和父母才活得更有盼頭”。
在曲沖村,談起馮禮菊和她的家庭,村里的人無不被她的孝行感動,大家都稱贊她是村里的好媳婦,村里有家庭糾紛時,總是以馮禮菊家的例子作為勸導,“他們夫妻倆照顧臥病在床的老人,又照顧大哥,還不計較得失,把家庭經營得和和睦睦,也為村民們樹立了榜樣,傳遞了正能量。” 村干部文學飛感慨地說。
吃苦耐勞
柔弱肩膀挑起生活重擔
一邊照顧公婆和大哥,一邊操持家務農活,馮禮菊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可這些辛苦在她看來并不算什么。
原來馮禮菊娘家的姐妹多,從小她就幫父母干農活很能吃苦懂事也早,38年前她嫁到文家時,家里連一點積蓄都沒有,最窮的時候,甚至沒錢交電費,全家人只能點著蠟燭照明。有一次小孩突發病需要去市醫院看病,她連20元都拿不出,找別人借還被拒了,“那時真恨自己呀,當媽的連孩子痛得打滾了,都沒錢立即帶孩子去看病。”
這些經歷,使得馮禮菊更想把日子過得更好。“那時候我們家種了10畝左右的瓜菜,白天的活干不完,有時凌晨一點多,媽媽和爸爸還在地里干活。”兒子文萬運至今還記得,那時候家里沒錢買三輪車,身高不到一米五的瘦小的母親,常常天還沒亮就出門,就用肩膀挑著五六十斤重的菜,和父親分別挑著菜擔走到4公里外的鎮上去賣。
有一次,眼看著五分錢一斤的菜心還剩大半沒賣完,馮禮菊就想著挑菜去8公里遠的大茂鎮賣,而路途太遠,加上肩膀太疼了,她忍痛花了3元租了一輛三輪車,“最后還是沒賣完,我只好丟掉了那些菜,挑著空擔子走回家了,那時又沮喪又累得想哭。”
生活的磨難,并沒壓垮馮禮菊。她和丈夫多年來起早摸黑,依靠自己的努力存了一點錢,同時向家中親朋好友借了20萬元,終于在2011年建起了一棟兩層小樓房。這些年,兩人勤勞樸實、省吃儉用,一邊照顧家中父母和大哥,一邊支持3個兒女上學,如今已將全部債務還清。
“要是沒有她,我們這個家早就散了,一家八口,三個病人,三個小孩,是她在背后辛勤的付出,才換來我們這個家和睦美滿。”丈夫文明山動容地說道。
“苦點累點怕什么,這么多年的照顧自己都已經習慣了!我只想他們都好好活著,一直忙前忙后伺候著也心甘情愿,可惜天不遂人愿!”望著老人所住過的那間充滿了無數回憶的屋子,曾經的一幕幕猶如在眼前,馮禮菊轉過身擦拭著淚水。家門前的水利溝水流潺潺,仿佛寄托著她對親人的無限思念。
Copyright (c) 2010 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海南省婦女聯合會 技術支持: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返回海南婦女網 地 址:海南省??谑袊d大道69號海南廣場9號樓11層 瓊ICP備18001304號-1 |